撰文 | 张 阿琴 摄影 | 潘 遡

采访 | 李 佳霖

笔者小记: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大学院的进学,五个孩子的养育,任何一项对我们来说都很艰难的任务,吉田女士却同时漂亮的进行。带着疑问和好奇见到她,轻言细语的讲述,谦和亲切的态度似乎和想象中的Superwoman的形象完全不同。听了她时间管理的方式,职业生涯的设计,以及生养孩子的观念和方法,开始了解她的特别之处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在日本这个女性职业发展处处受限的社会里,她坚持事业家庭两立的决心;在这个规则丛生的世界里,她倡导女性降低对家庭事务投入的标准,腾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;在这个提倡约束自我,把坚决不打扰别人奉为生活理念的国度里,她提出受援力的培养,要能够向别人寻求帮助。这样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态度,拥有突破传统观念勇气的女性,当然是个实实在在的Superwoman。

1.从临床医生到保健医疗科学的研究官,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?哈佛求学之路是人生的转折点吗?

当时我是一名临床妇产科医生,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和大多数工作妈妈一样,一边在医院,保育园和家之间劳碌奔波,一边在为工作和育儿的冲突焦虑纠结。一个例子是,我的大女儿哮喘住院,我不得不请假照顾她,这对于我的工作而言则非常麻烦,病人是事先已经预约好了,同事都已经很忙,不太可能替代你。那段时间虽然我竭尽全力,但得到的工作评定相对低,在不进则退的职场环境中,这成为我不得不面临的问题。

于是,我开始思考可以做点什么,去国外进修的想法随之出现。一方面是缓解当时的困境,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位我的职业方向,这就是哈佛就学之路的开端。

有了想法,就开始行动。那个时候离国外学校大学院入学考试时间大概半年,也就意味着我要在半年时间里完成申请复习考试的所有程序。于是在繁忙工作和育儿之余,又挤进来一项新的任务:进学。凑巧的是,在那期间我又怀上了第三个孩子,怀孕待产又是一项使命。


也许很多人在面对这么多任务时,会为选择什么,放弃什么而纠结。但我会决定同时做所有想做的事情。人生很短暂,想做的事情如果慢慢地一件一件来完成,恐怕很难如愿。面对多项任务时,我考虑的是And的方法,而不是Or的方法。

相对之前的妇产科医生,现在我从事保健医疗的研究工作,时间的自由度大一些,更加有利于工作和育儿的平衡。对于不想放弃职业的妈妈来说,在某一个阶段重新规划职业是个很重要的事情。任何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,都会有顺利的上升期,也会陷入低潮。如果能在低潮期的时候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,找到原因,也能将不利转化成有利的局面。

2.这么多项任务同时将进行,您的时间从哪里来?

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,越没有时间,越会大量涌现的“想要做那件事”的强烈欲望。因为忙于工作,你会想有时间读本书,因为忙于育儿,你会想出去旅行。而这个想做的事情则是你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愿望,这个时候是开始做想做的事情的最好时机,没时间正好成为你前进的动力。

我很喜欢“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”这本书,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时间管理的启示。比如对自己的任务按照重要度和紧急度进行区分, 明确自己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,会有最好的效果。也因此能对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进行合理安排。

作为母亲,自己能充分掌握的时间特别少。所以我对作息时间做了调整,每天和孩子一同入睡,但清晨是三点起床,到孩子六点钟起床时这三个小时,是完完全全属于我的时间,我可以集中精力做想做的事情。

同时,懂得利用片段化的时间也很重要。比如写上计划书的名字,日期这种事情,我都是利用午休,电车中间隙时间完成的,而我的时间计划表是细分到15分钟的时间段。

3.为什么有勇气带着孩子去哈佛求学?如何描述那段经历呢?

当获得了哈佛的通知书后,兴奋的心情只是很短暂,因为随之而来需要解决很多具体问题。最大的当然是孩子们怎么办。

哈佛的机会非常难得,我丈夫非常支持我,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,他也配合我的求学,同时在美国找到一个研究机构进行学者研究,这就相当于我们暂时把家搬到波士顿,孩子们也理所当然一同前往。还记得那天,老公和我,在加上三个孩子,以及我的父母,一同达到波士顿(我父母是短暂停留一个月,帮我们度过过渡期),那种心情是既忐忑又兴奋。应该来说,家人的支持是我能够完成梦想的动力,也是我最大的勇气来源。

之后的求学历程可以说在困难重重。美国和日本在制度,文化都很不同,出现了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问题。孩子保育,医疗费用,租房子,一个接一个出现,让我在繁重的学业之外疲于应付。那段时间我甚至仅仅因为可以获得免费的午餐,去参加自己不感兴趣的讲座,这是过去做医生的我难以想像的。但是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去争取自己的权益,如何从周围寻求帮助,如何鼓励自己保持前进的斗志。

我觉得人生就像快速踏行的自行车,如果中途停止了,则容易摔倒,但如果能一直保持行驶的状态,则可以持续走下来,我想这也算是我能够走到今天的秘诀。

4.在我们观念里,养育五个孩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,您会有“很大的负担”这样的感觉吗?

我自己是姐弟三人,充分体会到了有兄弟姐妹的温馨。 而我个人也很喜欢孩子,结婚后就计划至少会生三个孩子。

作为一个医生,我见过太多的生命结束和离别,对新生命的诞生觉得尤其珍贵。在我看来孩子是上天的馈赠,如果我怀孕了,就肯定会生下来,因此就有了现在可爱的五个孩子。

养育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也不能简单认定养育多个孩子会比养育一个孩子增加成倍的困难。也许一个孩子的妈妈不能体会,其实多子的家庭会有一种凝聚力,五个孩子给我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他们制造的麻烦。

5.作为一位成功的妈妈,你对孩子会有什么要求和期望,会不会也希望他们和你一样读哈佛呢?你怎么理解妈妈这个角色呢?

其实相比学习力,我更看中孩子“人间力”的培养。所谓人间力,就是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,对周围的人的认识,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。我选择让孩子读公立小学而不是私立小学,就是希望他们在学校里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,能够体会到社会的各个层面,能够认识到世界的多元化,也能学习如何与不同类型和层面的人沟通交流。

曾经有朋友问到过我对孩子的期望,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18岁的时候可以做到三点,一是自我选择的能力,二是能够体会和考虑别人的心情,第三点是遇到困境,向周围人求助的能力。我觉得只要具有了这几点,无论他生活在哪个国家,无论他是富裕还是贫穷,无论他有没有父母可以依赖,他就能很好的生活下去,也就是具有较强的“人间力”。

6.在您的书中,提到了舍弃常识,建立自己的规则,能谈谈具体的内容吗?

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时间很少,会不会是被所谓的“常识”偷走了时间呢?例如,日本女性每天花在家务时间很多,因为社会对女性做家事的时间和质量的标准都很严苛。但如果你想有一些时间做想做的事情,是不是可以考虑适当降低一点要求。所谓的常识和规则如果成为了前进的羁绊,那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反思,勇敢地舍弃。

受援力是另外一个例子。日本人通常很害怕麻烦别人,很多事情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,即使做不到,宁愿放弃也不会求助别人。这种美德从另外层面看起来也会造成效率不高。

其实接受别人帮助也是一种能力。我在哈佛进学的准备过程中意识到这点。家事没空做,可以找人帮忙,自己可以腾出时间专心于其他任务。借助外力来解决困境,改善局面。如果你能从另外角度想,向某人寻求帮助也代表一种信任,被委托被依赖的人也许会感到十分高兴。这种思维观念的转变也让我从羞于寻求帮助到可以寻求帮助。

如果我们能够舍弃到所谓的常识,建立起自己的规则,也许就能够专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end…